削骨第一階段的正顎手術發展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即告停止,當時的外科醫師都專注在處理因戰爭而受傷的患者。在兩次世界大戰其間,是削骨正顎手術發展的第二個階段,雖然沒有什麼直接的重大突破,但是有很多在戰場上處理顎顏面外傷的經驗,後來都應用在正顎手術上面。第三階段的發展,大致在1950年代以後,也是正顎手術全方面發展最蓬勃的一個階段,這時的發展中心是圍繞在維也納,1957年Dr.Obwegeser所發展的下顎BSSO手術,雖然日後經過很多外科醫師的改良,是截至目前為止,都還是當代最常使用的削骨下顎骨手術之一,這種術式允許我們將下顎骨做三度空間的自由移動削骨(也是謝醫師最常使用的一種術式)。在麻削骨醉技術和外科器械沒有發展成熟之前,以往的正顎手術都是單顎手術。 削骨也就是不是單純的上顎手術就是單純的下顎手術,最早的雙顎手術(Bi-maxillarysurgery)大約在1970s年代發展出來的,其削骨實絕大多數的齒顎顏面異常都需要雙顎手術才能得到最美觀且穩定的結果。近代的正顎手術發展,應該可以以1995做一個分野,顎骨骨折所使用的骨釘骨板開始被一些醫生應用於正顎手術中(我們削骨。 削骨稱之為堅性內固定術RigidInternalfixation,簡稱RIF,也就是骨板固定在骨頭上,肌肉下,外面看不見,也不需綁牙齒),大大減少削骨或完全摒除正顎手術後需要將牙齒綁起來6-8週的必要性(將顎骨上下綁起來,無法張嘴)。堅性內固定術(RigidInternalFixation)讓正顎手術的患者在開完刀後,可以立即張嘴吃軟質食物,實在是一個很重要的突破,不過要讓骨釘骨板固定顎骨後的牙齒咬合,維持在穩定及正確的位置上,又讓正顎手術的技術門檻增加不少(堅性內固定術RigidInternalFixation是謝醫師例行性使用的方式)。削骨隨著麻醉與外科醫療的全面進步,當代顎面整型手術的發展。有朝向雙顎手術(Bi-maxillarysurgery)、內部堅性固定(RIF)、同一階段合併鼻整形。
- Mar 09 Sun 2014 13:19
削骨第一階段的正顎手術發展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即告停止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